绣球魅力焕新生,四海传扬壮乡情——广西师大“锦绣探秘”实践团靖西调研壮锦绣球文化
时间:2025-03-03 18:15:32 关注:
2025年1月15日,广西靖西旧州古镇的绣球工坊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六名学生组成的“锦绣广西”实践团。他们手持测绘仪器、设计草图与调研问卷,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肖琴的指导下学习劈线刺绣,用年轻视角记录千年技艺的活化密码。“我们希望通过专业能力,为壮锦绣球找到更现代的打开方式。”队长唐佳敏的发言,道出了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实践初心。
靖西旧州古镇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这里几乎家家有绣架、户户传针线。据《靖西县志》记载,当地绣球制作始于宋代,最初以五谷填充,作为青年男女歌圩定情的信物。历经千年演变,绣球发展为十二瓣绸布缝合的球形工艺品,每瓣刺绣壮锦纹样,缀以流苏,承载着“圆满吉祥”的祝福。2021年,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旧州古镇的绣球一条街年产量超50万只,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手工艺传承人王秀芬女士的荣誉证书
“以前绣球只在歌节卖,现在天天有订单!”63岁的绣娘李美兰告诉团队成员,她的工坊今年已接待20余个研学团队。“绣球十二瓣象征一年圆满,瓣瓣刺绣的壮锦纹样都有讲究!”在旧州古镇的百年老宅中,实践团成员围坐在绣娘李美兰身旁,一边记录绣球制作工序,一边聆听背后的民俗故事。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团队用两周时间走访了4个村寨、12家绣球作坊,整理出2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并绘制《靖西绣球纹样图谱》,系统解析凤凰、铜鼓等图案的象征意义。
“过去我只在课本里见过绣球,真正触摸到丝线时才感受到手艺人的匠心。”队员孟璐伊在调研手记中写道。实践中,学生们还运用3D扫描技术,为50余件传统绣球建立数字档案,留存濒临失传的“破线绣”技法细节。
调研期间,实践团发现靖西绣球面临“三难”:技艺传承难、市场拓展难、文化传播难。对此,他们结合专业特长提出创新方案:首先可以设计赋能:将绣球纹样简化为矢量图形,开发表情包、手机壳等“Z世代”文创;其次可以技术介入:设计可拆卸绣球材料包,降低制作门槛,吸引年轻人体验;同时还可以跨界联动:策划“绣球+咖啡”快闪店,用现代消费场景重构文化叙事。这些创意得到当地文旅部门高度认可。靖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韦志刚评价:“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方案,更是传统文化与青春思维的碰撞火花。”
此次实践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系列行动的重要一环。带队教师邓丽琼表示:“我们鼓励学生用脚步丈量土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手工艺人制作绣球
从广西师范大学到壮乡绣架,从壮家姑娘手中的一针一线,到飞向五湖四海的“文化使者”,靖西绣球的故事印证着一个真理:唯有在创新中传承,在开放中对话,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这场实践之旅,不仅让千年绣球绽放青春色彩,更印证着当代青年的文化自觉。当大学生与绣娘共执一根丝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正随着年轻脉搏强劲跳动。(李孟筱、唐佳敏、孟璐伊)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王秀芬女士合影
作者:唐佳敏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球必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