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山东学子三下乡:黄河文化与曹植墓的文人记忆

时间:2023-07-25 23:52:26 关注:
为了深入探索黄河文化背后的历史元素与实践意义,亲身感受当地黄河文化的历史背景,山东理工大学的河心承载 泱水韵扬实践团前往鱼山镇的曹植墓风景区进行社会实践考察和调研。
在出发之前,实践团成员对曹植及其背后所涉及的文化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陈思王曹植是一位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他的作品更是被人们广为流传,其中曹植“七步成诗”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被世人所熟知。隋唐王通曾经评价他: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从中反映出曹植优秀的个人品行与高尚品质。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山东理工大学的河心承载 泱水韵扬实践团将前往鱼山曹植墓感受这位伟大文人背后的历史文化遗产。
来到曹植墓的山脚下,这里竖立着一块印有“鱼山省级地质公园”的体型较大石头,这标志着正式进入鱼山曹植墓。实践团成员顺着长长的石阶,继续向上行走,看到了一片较为茂盛的树林,在这条蜿蜒的小路两侧,有两座印有七步诗的石碑,实践团成员用手抚摸碑文,感受历史的厚重感,脑海中想象着曹植作诗时的场景,不禁感叹起历史的悠久岁月。
实践团成员向前出发,威武的石狮子竖立在两侧,无一不在揭示着曹植墓浓厚的历史色彩。经过几节台阶,在这里可以看到一座被封闭的甬道。在甬道的一侧,在一块石头上印有“秀虎”两字,秀字代表了他文采比较秀丽和出众,虎字这代表他的诗文比较有气势,从这两者结合,实践团成员对他的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肯定与赞扬。在这里一位当地的居民向我们解释了陈王墓的一些疑惑,他说道:“对于是不是陈王墓呢?,以前大家众说纷纭。但是,在1977年,文物工作者对曹植墓再一次进行清理,在这里意外发现了两块比较重要的铭文砖,其中有一块记录着太和七年的年号,另一块记录着陈王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来证明这是陈王墓。”对于这位居民的解释,实践团成员对陈王墓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在鱼山的半山腰,竖立着一座隋碑亭,在亭子表面有着一些凹凸不平的结构,好像一位年过古稀老人脸上的皱纹。凹凸不平所带给手掌的触觉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岁月变迁的历史划痕。走到亭子的内部,从中可以看到只有一座石碑,石板上的文字已逐渐模糊。经过了解后发现,这是曹植后世的子孙用来纪念超值所撰写的文字,其中记录了曹植的生平,以及为什么会葬于东阿鱼山。
实践团成员继续向山顶行走,在左侧看到了焚音洞,山洞整体呈灰黄色,大门是用一块儿一块的石砖垒成。据说曹植就是在这里听到了悠扬动听的音乐,他认为这是从天外来的一种音乐,后来被佛教称之为梵音。接着,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洗砚池。不大的小池子里面有几朵荷花。我们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个不大的池子蕴含着独属于文人的浪漫。
在鱼山的顶部,视野十分开阔。实践团成员向下看去,汹涌的黄河是那么平静,好似一副静止的山水画卷。这一刻,实践团成员对黄河有了新的理解与感悟。黄河如画卷般秀丽,用专属于它的美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向前出发。
在这次实践行动中,实践团成员能够真切的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历史悠久岁月。曹植墓用它他的文人风采向世人展示了黄河文化的独家记忆,实践团成员应该继续发扬和保护这种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了解曹植墓背后的黄河文化元素。同时,在东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曹植墓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行观光,感受这种独有的黄河印记。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曹子建墓纪念馆前合影。通讯员 从玉莉 摄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攀爬曹植墓山。通讯员 崔佳慧 摄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探讨七步诗。通讯员 崔佳慧 摄
作者:河心承载,泱水韵扬实践团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