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珍贵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7月20日前往即墨古城黄氏烙画工作室,感受黄氏烙画的独特魅力,探索黄氏烙画的传承和发展的新思路。
以火为墨,创绘丹青黄氏烙画为青岛市级非遗,是青岛民间美术类的非遗代表之一。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火笔画”、“烙花”,是用烧热的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以铁为笔,高温代墨,在竹木、纸张、葫芦、皮革、丝织物品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的工艺品,其线条简洁、自然、明快、流畅。相传烙画起源于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千余年不断发展完善和文人墨客的推广使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珍贵画种。
走进古城黄氏烙画工作室,实践队员最先看到的就是精美的烙画。传承人为实践队员们热情的介绍了黄氏烙画的发展历史,“烙画从秦汉时期便已经出现,而黄氏烙画也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改进,迎合市场要求,传承人们将苏绣等元素引入烙画,演变出葫芦绘等新形式,增加了烙画的观赏价值。”
根据传承人的介绍实践队员得知,烙画和绘画一样,首先要确立主题、精心构思,然后寻找合适的葫芦,并对葫芦表面进行处理,然后画草稿,继而进行烙画工序。烙铁勾画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按层次一次一次地加深烙制,才会有丰富的层次。每次进行烙画创作都要经过选料、布局、构思和作画四个步骤,并且整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静心,才能创作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如果说葫芦作纸,那烙铁就是笔了。唯一不同于画笔的是,这支“笔”在用的时候会滋滋地冒着热气和白烟。根据图案不同,选择不同笔触的烙铁笔。这些烙铁笔不是现成的,而是买来铜质铁棒,根据自己的偏好烧制打造的。烙画的过程与书法有几分相似之处,烙画就是褐色的素描,和毛笔绘画同源不同体。行云流水,姿态横生。烙笔的走峰间有着书法的神韵。意在笔先,落笔成型,这同时也是烙画的精髓所在。对于传承人来说,每烙一个葫芦,都是一次艺术创作。看似简单的线条,但从构思到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神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这笔法的轻重缓急,都要细细琢磨,多次斟酌,一旦下笔,就不能再改动。
“在作画之前,需要先用砂纸打磨葫芦,之后用铅笔在葫芦上作画,最后才是正式进行烙画。”传承人为实践队员详细的介绍了制作烙画的准备工作,“每一个葫芦的制作都是一个艺术品诞生的过程,要集中注意力,认真研究葫芦自身的特点,结合其特征选择合适的图案进行绘制。”
创新推广,传承非遗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得知,黄氏烙画目前面临着传承方面的难题。“烙画工艺复杂,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耐心,难以批量生产;加上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门手艺,耗费精力多,挣钱少。”但通过近几年非遗与互联网的结合,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宣传效果显著。“我们通过抖音直播的形式进行烙画定制,但出现了工艺品破损等情况,影响了客户的体验感。”说到这项手艺的传承问题,传承人表示比较苦恼。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近几年政府会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补贴、定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大众近距离接触非遗、认识非遗,推广效果较好。借助政府这一平台,黄氏烙画定将继续传承独特的工艺,不断创新发展,同时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