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7月13日电(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侯玥) 导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深入了解太湖治理成就,6月30日上午9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强富美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太湖为例”发展成就观察团到达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为特色学科,针对我国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学科方向,开展自然与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流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与调控和的基础性、战略性与前瞻性研究。
在林琪博士的带领下,观察团首先来到一楼的伽马能谱仪室,所里的老师向成员展示了机器的内部结构,在老师的引导下,成员注意到机器内部包裹有厚厚的铅层,老师解释到,这是为了隔绝外界环境中的伽马射线,以免机器分析的结果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误差。接着,观察团参观了二楼的各个不同实验室中的不同仪器。成员们提出,各个器材在外观上十分相似,该如何区分。老师打开了机器的外盖,露出里面各部分的结构,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机器的不同分析过程以及这些机器之间的区别。幸运的是,参观时机器没有在工作,才得以了解机器的内部组成,更加直观看到机器运作的层层程序。在三楼,令成员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暗室。这间实验室的四面都贴有遮光纸,整个房间非常昏暗,只有头顶有灯,并且灯光是红色。老师解释到,这是因为这个房间使用的实验样本是从湖泊中提取的样本,这些样本中的一些成分在接触到外界灯光时会产生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而红光正是不会影响样本的特殊光。观察团提问到,湖泥不能接触外界光线那么取样该如何操作才能避免湖泥曝光,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取样方法,即使用易拉罐倒插入湖底,带回实验室后将易拉罐最上层接触外界的湖泥丢弃,就可以得到未受外界影响的样本。
图为观察团在听老师讲解实验室仪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侯玥 供图
在会议室,林琪博士准备了PPT向成员做进一步详细的讲解,介绍了中国几大湖泊面临的蓝藻问题,比如巢湖蓝藻,太湖蓝藻,滇池蓝藻以及玄武湖蓝藻等。其中社会了解最多的就是太湖蓝藻问题。蓝藻爆发时,湖面被蓝藻覆盖,导致湖泊下层缺氧,造成大量生物由于不能呼吸而死亡,水环境恶化,久而久之,湖泊就会变成人民口中的臭水湖,居住在湖泊周边的居民取水也会面临危机。太湖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湖泊,关系着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工业生产,太湖每年爆发的蓝藻问题会带来极大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因此,面对太湖蓝藻,科学家们都在竭力提供方案治理,政府与社会也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原先,观察团以为太湖的蓝藻问题近几年应该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林博士的解答下,成员才知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因为条件局限,现在面对蓝藻治理仍然没有很好的办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采用的是监测预警,以及定期下湖近期对蓝藻的捕捞以保持湖泊生态。同时,林琪博士也提到,每年的禁渔也会对蓝藻问题产生影响。湖泊中的鱼类多以水草为食,禁渔期鱼类数目增多,水草的消耗量也提升,没有水草调节水下氧气,蓝藻会更加容易爆发。这个方面是成员们以前没有考虑过的,听完博士的阐述后成员们觉得对蓝藻问题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了解。
图为会议室里观察团成员听博士讲解PPT。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侯玥 供图
这次实验室之旅拓展了成员对太湖蓝藻问题的思考方式,告诉大家更多可能影响到太湖蓝藻爆发的因素,也感受到蓝藻问题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之深。太湖蓝藻问题并不只是一个部门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持续关注的问题。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里,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全身心投入湖泊生态建设中,切实贯彻了二十大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绿色发展精神。如今太湖治理取得的成果,离不开每一位科研人员的付出,观察团成员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真切领悟地理学科的魅力,心中种下了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而出一份力的种子。
图为观察团成员合影。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侯玥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