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江苏二师学子三下乡:研究太湖变化,感悟发展成就

时间:2023-08-19 13:04:28 关注:
       大学生之声网南京7月20日电(通讯员:王厚为 高勇 朱一凡)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会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6月25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组建关于太湖近年来治理成果的“强富美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太湖为例”发展成就观察团,分别前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紧邻太湖的苏州市与无锡市,将资料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深入了解太湖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感悟国家发展之成就,也为建设家乡做准备。
  6月26日,观察团前往了无锡梅梁湖和贡湖——2007年蓝藻爆发最严重的区域(图中表识位置)。由于蓝藻堵住自来水厂入水口,污染水质,造成了当年无锡等地“临近中国五大湖,而没有可饮自来水”的窘迫境地。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治理人力物力投入,仅2023年一年便计划投入资金646.1万元。在政府如此力度的治理下,2020年太湖整体水质已转为Ⅳ类,相较于2007年越升了整整两个等级,富营养化程度已从中度转为轻度--太湖的水质环境正在慢慢好转。在贡湖湾,观察团参观了许仙港藻水分离站。在分离站,成员们了解了藻水输送、沿岸推流、沿湖生态清淤和芦苇荡清基等系列工程给太湖带来的巨大变化。据工作人员讲,研究人员正在尝试将蓝藻转化为肥料或将其转化为无毒的高蛋白粉,这种技术虽然目前尚未成熟,但一旦研发成功后,太湖的蓝藻将不再是污染,并成为能为人类所用的新能源。
  图为船工们在打捞浮藻  大学生之声网通讯员  朱一凡 摄
  
  在苏州,观察团前往了苏州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重点参观了西山地质博物馆。在博物馆中,成员们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当今为地学工作者普遍接受的关于太湖成因的说法——“宣泄不畅,积水成湖说”,这既是太湖的成因,也是太湖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通俗来讲,即由于其水体流速趋缓,总体较为平静,湖内累积营养物质不易与外界交换,再加上太湖周边地区长期消极的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排放,便造成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水化泛滥的悲剧。此外,观察团还前往了清雍正八年始设置的太湖水利同知署进行参观。历史上太湖水利同知署的设置,使太湖流域系统管理机构初具雏形。在这里成员们了解到,正是由于一代代太湖水利人在流域规划编制、水环境综合治理、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河湖管理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才能使太湖流域治理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6月30日,实践团队前往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诸多高精尖科学仪器,进一步了解研究太湖水质变化,在董一凡老师和林琪博士的带领下,感受了研究所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真切感受太湖治理背后的技术保障。在研究所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在科研成员讲解下,了解伽马能谱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等高精尖仪器,并对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研究水质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有了基本的认识,切实感受国家治理太湖背后的技术支撑。
  图为成员们在听取研究员介绍  大学生之声网通讯员  高勇 摄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在董一凡和鲍佳琦老师带领下学习了林琪博士对于太湖的治理措施及其水环境变化的分析,分析阐述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通过林博士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蓝藻的爆发主要是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农业化肥的使用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同时,气候暖湿化的趋势也为蓝藻在冬季的爆发埋下隐患。此外,太湖周边生态芦苇荡的消失以及对能起到水质平衡作用的大小鱼类、水产的过度捕捞破坏了原有的生物链,加剧蓝藻危机。多年来,政府与科研机构共同推进太湖芦苇这一生态屏障的恢复,加大调水置换力度,定期清淤,严格执行保护太湖的禁捕措施,在全社会确立起太湖综合治理防控的理念,如今太湖蓝藻问题已经得到极大的缓解,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留恋  大学生之声网通讯员  鲍佳琦 摄
作者:王厚为 高勇 朱一凡 来源: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