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计量大学运河诗路渡客调研小队前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针对浙江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探寻手工艺非遗文化传承脉络,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所能创造的可能性道路。
沿着运河向下,水声潺潺贯彻了千年,它看似柔弱无骨,却又在钱塘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色无味,却孕育灌溉茫茫绿野,累累硕果;看似永处低位,却蒸腾为云,变化为雨,羽化为霞。运河千年,承载过千年的行船,也孕育了沿途千年的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传承,看到了消亡,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和思考的,是这些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命运走向。
通过走访参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在与皮雕技艺非遗传承人周传炳师傅的采访交流中,我们看到了皮雕技艺的深厚历史脉络,也看到了不仅限于皮雕的传统手工艺制造技艺的巨大文化价值。同时,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手工艺商业化的进程上,周师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仍然面临着缺少传承人,传统手工制造技艺受到现代制造工业冲击,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市场狭小难以生存等问题。在新与旧的冲突中,大多数手工技艺因为市场狭小和缺少资金支持而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面临着难以进行有效传承乃至失传的风险。
图为周传炳师傅与采访队员合照
同时,在对天竺筷技艺传承人的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模式和一种与时代接轨的有效方式。在天竺筷近几年的发展与传承道路中,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天竺筷逐渐成为了杭州的一张独特名片,通过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天竺筷成为了许多游客的伴手礼。同时,如皮雕技艺一样,天竺筷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制约,在市场的前景也并不容乐观。
图为天竺筷师傅与采访队员合照
在时代的浪潮不断前进的同时,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有机结合,保证文化得以有效传承的基础上,给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和特性,刻上鲜活的时代烙印,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们企图寻找一种方式,能让非遗文化和现代社会和谐共生,在科技日益改变生活的时代也能发挥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在传承非遗技艺的时候,应该更注重于文化价值的发掘,同时,传统手工业也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扶持,不论从技艺的实用性还是文化价值的层面,都让大家认识到这一技艺和行业的重要性,传统手工业和非遗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图为馆内手工艺品陈列拍摄
传承非遗,本身可能并不仅仅是传承一门技艺,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的坚守。一个民族的脉络,便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脉络。只有更加珍视文化所带来的精神价值,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才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生长。
运河仍在流淌,运河之上的文明又该如何保持鲜活呢?运河的源或许是关山万里,运河的尾却是庭院篱墙,运河承载过书中的古人,也孕育了眼前的你我。或许今天的我们,再也不见当年运河之上浩浩荡荡的货船,可运河孕育的文明,有的随着河水堙灭于历史的汪洋,有的却在运河水所孕育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一直传续到今天。在传承文明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身负重任。
或许在时代的更迭中,有些技艺作为生产力是一定逃不过被取代的宿命,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传统技艺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我想,这些古人的智慧和传统的技艺应当作为一种文化,得以永存。文化有时候是具象的,它汇聚于一个物件,一个行为,一种技艺。可文化又是抽象的,它不仅仅存在于书本的记载,如果只透过纸页来读文化,它免不了在现实中的消亡,最后只囿于白纸铅字的形式存在。历史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反过来讲亦是如此,我们究其一生所能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许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角。我们有时候,得换一种方式,不是怀着局外人的心境去欣赏和观望文化,而作为文化的参与者,用行动将文化传承,使其得以永恒。或许在千年以后,也有人会好奇而通过我们传承的方式,揭开文化的面纱。
所以,我们必将怀着敬重和一份责任感,继续把文化传承的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