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泰州学子三下乡:‘黔’路拾遗,从非遗看中华文明绵延传承

时间:2023-08-22 21:40:22 关注: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他强调:“把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号召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部署,2023年7月10日至2023年8月10日,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黔’路拾遗,从非遗看中华文明绵延传承”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45名同学,分组赴贵州省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遵义市、贵阳市及六盘水市开展非遗现状调研工作。此次实践以安顺队为主,其余队为辅,以蜡染为切入点对贵州非遗实际情况进行探寻,深入了解各少数民族蜡染文化的发展现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非遗,使非遗技艺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推动各地非遗进一步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人群、走入人心。
远赴蜡染之乡共话非遗情怀
2023年7月10日-7月13日,主线队伍深入布依蜡染之乡——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开启历时四天的蜡染文化体验、调研工作。队伍于7月10日晚上10点在镇宁县集合完毕。
次日,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书记袁雪霏带领团队来到镇宁县白马湖街道黄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驻村第一书记陈杨完成对接,就镇宁县蜡染非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队员们发现镇宁县不同地区蜡染发展在传统与现代、工艺与创新等方面存在差异。陈杨书记介绍了镇宁县部分地区蜡染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在非遗传承方面还需结合时代,抓住机遇,努力创新!
为进一步探索蜡染背后的故事,团队成员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员罗清玉的带领下,来到六月六布依蜡染坊拜访手艺人马龙琴。
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蜡染的历史溯源、制作工艺、图案寓意、手艺传承等内容。马龙琴奶奶还介绍到:蜡染手工艺历史悠久、工艺精良,较好地保持了传统工艺特色。而安顺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蜡染文化博物馆、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蜡染专业委员会设立城市,其风格细致,图案成熟,尤其是这一地区还有贵州十分少见的彩色蜡染,图案优美、色彩瑰丽,极为美观,具有刺绣般的效果。
在这四天的学习过程中,团队队员被传承人“轻名利、重文化、守初心”的坚定信念所感化,体会到蜡染文化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和人民意志,真切地与蜡染文化共情。
赏非遗魅力立传承之志
7月12日,主线队伍赴安顺市黄果树镇石头寨蜡染一条街,开展文化体验、采访工作。
在村干部和研究员的引荐下,团队成员走进石头寨蜡染一条街。街道两旁坐着几位在画蜡染的手艺人,她们熟练的将蜡刀蘸上热蜡,一笔一笔在棉布上勾勒出繁富素雅的纹路和图案。
“蜡染一条街”的尽头是伍琴工作室,团队成员此次调研的采访对象之一就是伍琴。采访了解到,石头寨村80%的妇女都在家做蜡染等工作,布依蜡染手艺在一代一代布依村民的手中传承着。听完伍琴的讲述,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传承蜡染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访结束后,在手艺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体验了简易的蜡染制作过程。通过画蜡、浸染、脱蜡、固色四个步骤,团队成员完成了泰州学院校徽及小篆字体“黔路拾遗”的蜡染作品。
7月13日,团队成员来到六月六布依蜡染坊,采访了担任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安顺市蜡染协会副会长等职位的非遗传承人——伍德华。与传统手艺人不同的是,他不仅做到了坚守文化,还做到了文旅融合,实现了“非遗+旅游”,在石头寨布依蜡染传承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团队成员还从研究员口中得知,她曾在伍德华的店中购买印有非遗图案的台灯,赠予了她的外国友人,被交口称赞。这个事件也反映出:创新一定程度上可能比传承更重要。
伍德华表示,为了将蜡染继续传承下去,他主动接下这个重担,成为蜡染技艺的第一位男性传承人,通过不断创新,让古老技艺迎合时代,得以传承。
无论时间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初心。伍德华为了更好地做好蜡染传承与保护工作,他走村串寨,奔走于乡场,收集民间手艺人的蜡染或是刺绣手艺品,帮助自己的乡人售卖。他们的产品把传统手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让传统手艺和现代手艺相融合。对于蜡染手艺的未来,他表示会竭尽全力做好一名坚守者和传承者,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传承非遗文化,担当我辈责任
岁月泼墨,缀下花开,盛开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孕育的优秀文化;时序轮转,丹心永固,文化自信始终是最基本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如今非遗传承的重担落到了青年一代的肩上,我辈应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为非遗赋彩“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
截至8月10日,所有副线团队均已完成目标地区的非遗文化实地调查工作。
来自遵义队的张婷婷认为:非遗的传承不是照本宣科,应积极创新,让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接轨,让非遗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非遗技艺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使之根脉相续。
“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有多少传统技艺遗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毕节队队员苏旭表示,“对于如今仍然零丁传承的例如织金蜡染一类的少数民族文化,青年人需要做的远远不止于此。”
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黔’路拾遗,从非遗看中华文明绵延传承”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秉承“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理念,经过团队成员一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调研实践活动。在这个“十万大山,清澈流水,古朴村寨”的地方,成员们被“热情人家”感染。通过此次实践,进一步认识到非遗的高超技艺,对于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该是“孤军奋战”,而应是“众志成城”。(作者:徐叶芯  陆佳蕾)
作者:徐叶芯 陆佳蕾 来源: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