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足迹中,总有一些瞬间承载着伟大的意义。2023年7月26日,东南大学数学学院晋善晋美实践团组织了一次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踏上了一段追寻毛主席足迹的旅程,前往山西省小店区西浦村《论持久战》展览馆参观。这个展览馆将毛主席的历史足迹与论持久战的背景相交融,为大家呈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通过亲身感受和学习,这些年轻的实践者们从中汲取革命精神的力量,进一步激发了自己的责任意识。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个特殊的展览馆,了解《论持久战》背后的故事。
第一展厅——《论持久战》的背景:
透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我们可以目睹当时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我们看到了无数勇士们奋勇作战的场面,他们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时毫不退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展览中展示的历史文物也向我们展示了《论持久战》这本书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当时的背景下,正面战场的屡次失利如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导致中国居民普遍对抗战信心不足,出现了亡国论的观点,但是之后的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之后的忻口会战、徐州会战等,彻底粉碎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于是继“亡国论”后又出现了“速胜论”,但是正面战场的再次失利也使得速胜论不攻自破此时,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扩清思想上的迷雾,于是《论持久战》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第二展厅——《论持久战》的形成:
通过参观展厅中的中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论持久战》的形成历经了很多重要节点,从开始时的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及后来的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论持久战》总结了当时的各种持久战思想,并对军事理论进行了大胆创新。于是在1938年的5月26日到6月3日,毛泽东写下了《论持久战》的演讲稿,《论持久战》基本形成。
第三展厅——《论持久战》的评价与影响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是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透过展厅中的诸多国内外著名人物的评价,如范文澜、任弼时、叶剑英等,我们可以看出《论持久战》巨大的价值。此外《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西方的许多现代军事理论的代表著作中都融入了论持久战的思想。见其古今中外的深远影响,即可知这种精神仍需贯穿于今日的种种行动之中。
第四展厅—— 山西抗战的生动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山西地形险要,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山西是抗战时期中国山地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以山西为中心的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充分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围困战、袭扰战、联防战等。《论持久战》不仅在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科学预见了战争走势,在后期实现了战略大反攻。而其中的百团大战则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充分的实践了论持久战的思想。
第五展厅——《论持久战》在山西的印刷:
通过参观展览馆,我们可以了解到西蒲村在抗战期间,曾是《论持久战》在山西的印刷点。1939年冬,毛泽东《论持久战》单行本传到山西晋中清太徐县,时任宣传部长张云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小学教师卜峻冒险写版、爱国商人武时景慨然承印,在日军包围的险境中,在西蒲村四景堂印刷车间完成了100本石印版《论持久战》的印刷,为当时战斗在汾河两岸的广大抗日战士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第六展厅—— 烽火人物:
第六展厅是介绍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为国家生存和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的小店区的革命先烈们,是他们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前仆后继,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让我们在这里一起了解下这片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铭记他们为保家卫国所作出的牺牲与奋斗。
第七展厅—— 新时代回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着眼中华民族复兴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战略目标,需要我们持久保持谋划能力和战略定力。这些讲话不仅与历史上的大事件如中共七大、延安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有关,把那个时代的抗战精神传承了下来,而且贯通古今,将文明起源、生态保护、文化艺术、改革创新联系起来,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与保障,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观持久战展览馆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也深刻的认识到持久抗战精神的伟大。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团结、顽强、坚韧的象征。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打造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最终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力量与智慧。持久战精神告诉我们,在应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气馁,而是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并采取灵活的策略去解决问题。让我们牢记历史,勇往直前,用智慧和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必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案|贺一轩
图片丨张鹭洋
排版丨周雅博
审核丨赵泓宇 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