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互联网+”模式下,新业态岗位在为越来越多人提供就业的同时,给传统的劳动关系和保障制度也带来了冲击,如何运用好法律来为这些劳动者提供就业权益保障,是当前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对此,“心寄途中”实践团采取走访法院和实地采访的方式展开了社会实践活动。
2月13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山东省安丘市人民法院,在旁听有关案件的公开庭审和与法院专业人员交流后了解到有关骑手劳动权益受损的案件劳动纠纷比较普遍但是最后真正走上诉讼道路的其实并不多,但是随着法院对群众普法工作的深入 对自身权益的关注和维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一位法官说到:“如今不分昼夜穿梭在街道上的外卖配送员已然成为了城市的一道的风景线,他们得益于互联网,却又被互联网的算法所困,现实是大多外卖员并不了解什么是算法,他们只知道这是薪酬的“晴雨表”,客户的几个差评或者投诉就可能让他们被罚款甚至停号。他们只能够多接单、快送单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报酬,而这不仅对他们个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治安构成了威胁。我们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希望通过公开的审判和法律执行为骑手等劳动者提供保障,让法治真正成为劳动者权益的基石。”实践团成员也会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让骑手了解算法,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东家之争”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不良平台企业逃脱责任、降低成本往往不直接与外卖配送员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是订立劳务合同等其他的替代合同形式。而根据我国现行合同法规定,劳动保护针对的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也就是与用人单位订立了劳动合同确立了劳动关系或者是存在事实劳务关系的职工。而外卖员为代表的灵活就业人员往往与用人单位确立的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得到法律上的劳动保障,加上外卖员、平台、企业等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复杂,外卖员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找到了当地一位群众进行现场采访,过程中其表示虽然他之前也接触过骑手工作但是对劳动者权益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是很了解,并没想到身边随处可见的的外卖骑手还会存在这样的困境。经过这次采访,表示他也会在生活中持续关注骑手权益,树立好维权意识和法治意识。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成员认真探讨解决方案,得出如下建议。外卖员作为受害群体,应该增强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用人单位应该依法依规对职工开展就业安全培训;平台应该合理分配订单,调整平台惩戒机制,充分考虑红绿灯、道路拥堵情况等因素给予外卖骑手更多一分的关怀,让骑手更安心、更安全的为客户送餐;消费者要多一分耐心和理解,例如在下单时可以留言备注“我的订单不急,外卖小哥路上注意安全”等,让外卖员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人心的温暖;政府要弱化“算法”对外卖小哥的控制,加强对平台企业算法的监管,弱化平台企业算法对小哥的控制力。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希望社会各方力量能够凝聚起来,一起打破外卖员等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困境,增强劳动者就业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