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菏泽面塑——天下面塑出穆李

时间:2024-02-21 21:19:41 关注:

  “天下面塑出穆李。”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马岭岗镇穆李村(今菏泽市牡丹区),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

  说到曹州面塑,菏泽人俗称“捏面人”,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早在尧舜时代,菏泽地处黄河流域,天灾水患连年不断,当地人为避灾祸、求平安,常去敬天地、祭神灵。为了节约祭品,后用“花供”代替牲物,初有“生面塑”和“熟面塑”两种。到了唐代,又出现了“刷色塑”和“染色塑”,这些就是早期的“曹州面塑”。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曹州面人”逐渐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泽市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芳清、穆绪建等。菏泽面塑以其生动形象、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的艺术风格而出名,具有造型简练鲜明、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艳丽单纯的特点。

  菏泽面塑艺术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依托民俗而生,却又顺应时代而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极广的受众面,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面塑艺人们一直坚持面向市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不断地改进面料和色彩,发掘新的题材,进一步提升了观赏性,也有了更大的经济价值,从而出现了很多新的技艺和人才。现从事面塑艺人已近400余人,他们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使这古老的“指尖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塑艺未来”调研团 来源:“塑艺未来”调研团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