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联袂·百十承志“实践感悟——赵雅丽
时间:2025-02-22 14:01:09 关注:
参与 “大哉河海,共迎百十” 寒假社会实践,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河海大学深厚的底蕴,也让我在磨砺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在研读校史阶段,起初我以为不过是翻阅资料,然而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困难重重。浩如烟海的文献,从建校初期的筹备文件,到不同时期的教学改革方案,错综复杂。我和团队成员们每日在图书馆与档案馆间奔波,筛选、整理、研读。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清了河海大学从创立之初为培养水利人才、拯救民族于水火,到如今为国家水利事业全方位输送高端人才的发展脉络。那些泛黄纸张上记录的不仅是学校的历史,更是一代又一代河海人拼搏的印记。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数据、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是河海人对水利事业的执着坚守,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繁杂信息中提炼关键内容,锻炼了信息处理能力。
实地考察校内历史建筑与校外旧址时,天气寒冷,路途奔波,但当站在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建筑前,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校内老水利馆的砖石,似乎还留存着当年师生们为水利难题激烈讨论的温度;校外早期办学旧址虽已略显破旧,却见证了河海大学艰难创业的开端。我们运用先进的全景拍摄技术,将这些珍贵场景数字化留存。在操作过程中,我不断摸索设备的最佳参数,克服光线不足、空间狭窄等问题,力求完美呈现每一处细节。这不仅让我掌握了新的技术手段,更让我以独特视角感受河海大学的历史变迁,深刻领悟到学校发展的不易。
人物访谈环节充满挑战与惊喜。联系校友时,屡屡碰壁,不少校友因工作繁忙婉拒。但当我们说明实践目的是传承河海精神时,许多校友态度转变,积极配合。采访徐惠亮副局长时,他讲述着在河海求学时的刻苦岁月,以及毕业后投身水文事业,面对洪水、干旱等灾害时,凭借专业知识与坚韧意志,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战一线的故事。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对母校的感恩,对水利事业的热爱,让我对河海精神中的 “献身、求实、负责” 有了直观且深刻的理解。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沟通,挖掘背后动人的故事,也被校友们的精神所激励,立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
交流座谈会上,各方观点汇聚。与专家学者探讨校史中的学术传承,和同学们交流实践中的感悟,倾听校友们分享毕业后的奋斗历程。大家围绕河海精神各抒己见,我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明确了河海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与价值。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座谈会发言,我看到不同群体对河海精神的关注重点,这让我对如何传承和弘扬河海精神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让我从一个对校史一知半解的学生,成长为河海精神的坚定传承者。我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经历,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河海精神,为学校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赵雅丽 来源: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