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绣彩黔行”实践队 探索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共生之道

时间:2025-03-12 15:04:36 关注: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视察时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为积极响应这一重要指示,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绣彩黔行”实践队近日深入化屋村,依托“博士村长”项目,深入探寻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化屋村村委会的热情接待。实践队与村委干部围绕“苗绣产业与文旅融合”主题展开座谈。会上,杨主任分享了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万余元增长至如今的3万余元的显著变化,并指出这一成就离不开非遗传承的强力推动。通过组织资深绣娘进行系统培训,化屋村已构建起“老带新+订单驱动”的传承机制,有效促进了苗绣技艺的活态传承。

随后,实践队参观了苗绣展示馆,被馆内100余件跨越百年的绣品深深震撼。这些绣品中,蝴蝶妈妈、枫树图腾等高频纹样暗合黄金分割比例,不仅展现了苗绣文化的深厚底蕴,还通过与现代服饰和文创产品的融合,使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苗绣车间,实践队员们化身“学徒”,亲身体验苗绣制作过程,深刻感受到苗绣技艺的精湛和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还了解到工坊引入的数字化技术为苗绣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全面了解贵州苗族刺绣市场的接受度与消费趋势,实践队在化屋村及周边区域广泛发放调查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文化体验和个性化商品需求的增长,贵州苗绣市场需求稳步上升。消费者普遍认可其艺术价值及民族文化特色,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偏好结合现代时尚的苗绣产品。这一反馈彰显了苗绣产业的巨大潜力。

此外,实践队还探访了乌江源百里画廊,欣赏了自然美景,品味了地道乡村美食。调查发现,游客对苗绣精美工艺的欣赏显著提升了购买意愿,有力推动了苗绣产品的销售,为化屋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化屋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苗绣等非遗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部分游客在交流中表示,愿意随着非遗产品需求增长学习苗绣技艺,这进一步展现了苗绣文化的独特吸引力。

本次调研中,“绣彩黔行”实践队以化屋村为例,深入探究苗绣产业。总结出非遗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结合,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同时,实践队强调非遗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形成双赢局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展望未来,苗绣等非遗文化将在传承与创新中,更坚定地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瑰宝,共同绘制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绚丽图景。

 
作者:班楚耀,王玉珏 来源: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绣彩黔行”实践队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