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蜿蜒的农村公路如同毛细血管,串联起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作为城乡经济融合的"主动脉"和改善民生的"幸福线",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已书写出令人瞩目的成绩单:459.86万公里路网纵横交织,"村村通"目标从蓝图变为现实,为广袤乡村铺就了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然而,在这场气势恢宏的基建交响曲中,一个隐伏的"休止符"正悄然显现——"重建设轻养护"的痼疾,正侵蚀着农村公路的生命力。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的落差、民生需求与资金掣肘的博弈、传统管护与智慧转型的断层,导致部分新建公路未及"壮年"便现"未老先衰":裂缝如蛛网蔓延,路基似流沙塌陷。这些触目惊心的病灶,不仅让巨额建设投入付诸东流,更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阿喀琉斯之踵"。
破题者应运而生。秉承"四好农村路"的殷殷嘱托,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的"公路养护财政管理"研究团队率先挥出"手术刀"。历时一年深耕四市六区,对话19位养护一线"操盘手",他们用脚步丈量问题,以数据揭示真相:全国约40%的公路路况处于中差水平、全国公路养护资金需求缺口达3000亿......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调研报告,直指病灶核心。
从纸面到实践的关键一跃,在海宁擦出创新火花。2024年7月19日,浙江财经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与海宁市交通运输局携手共建全国首个公路养护财政管理调研基地。这场"政产学研"的联姻,搭建了一条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双向贯通的高速通道。基地依托财政税务学院的专业优势,整合财政学、税收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资源,精准指出了团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了研究误区,使实践成果在专家们的深入分析中焕发出更深厚的理论价值。作为基地的核心专家,高琳老师与王超老师充分发挥了“双师型”角色的优势,既为团队提供了前沿的理论指导,又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团队在调研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果。两位老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敏锐的政策洞察力,为团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
基地指出:“调研基地的设立,不仅能够拉近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距离,也能够更加便捷地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与实习实践,夯实财政学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琳老师与王超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实地调研。在指导老师张博涵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再次向基层进发,聚焦前期遗留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咨询。通过这一过程,团队成员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公路养护财政管理调研基地的成立,是农村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也是公路养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依托保障。在基地的支持和帮助下,实践团的成果得以科学验证,难题得以迅速解决,调研活动也更加顺利推进。我们相信,在基地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公路养护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