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青蓝交辉,浸润心田

时间:2023-07-28 20:24:19 关注:
丝竹悠悠,唱不完慢词清曲;墨香浓浓,描不尽烟波画船。灿烂绚丽的传统文化是国人的骄傲、国家的底气,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共中央发文呼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积极响应这一号召,2023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来到山东淄博“齐梅吹雪”工作室,了解并体验蓝印花布工艺的制作过程,体验非遗手工艺人精神的难得,助力新时代下非遗手艺的传播和创新。
丝竹悠悠,唱不完慢词清曲;墨香浓浓,描不尽烟波画船。灿烂绚丽的传统文化是国人的骄傲、国家的底气,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共中央发文呼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积极响应这一号召,2023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来到山东淄博“齐梅吹雪”工作室,了解并体验蓝印花布工艺的制作过程,体验非遗手工艺人精神的难得,助力新时代下非遗手艺的传播和创新。
图为刘老师指导实践队员扎染过程一些村镇、城市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垂涎的美食、氤氲环绕的烟火气,更在于处处在、时时有的文化气息和传承下来的精神气质,沧桑厚重却让人心安,沉静无言却充满生命力。扎染技艺便在刘老师的手中熠熠生辉,一圈一圈的卷起来不仅仅是棉布,更是刘老师对扎染的一腔热情。将热情和真挚力系成一个死扣,永存心田。在工作满墙的作品,不仅仅展示的是优秀的作品,更透露着像刘老师这样非遗手工艺人的热爱。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体现着手工一人的赤诚热爱,更透露着非遗的独特魅力。
一浸一染,皆是本色
“从来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这朵花的努力绽放,让人赞叹,通过自身的努力大放光彩。染布也是这样,一次次浸染,一次次的印记加深,皆是时间的淬炼。在非遗手工艺人的手中,一株平平无奇的板蓝根也能有诸多用处,经过特殊工艺展现内心深处最真挚的那一抹蓝与青。棉布每一次浸入,颜色就加深一次。像极了非遗传承人对待非遗事业的热爱,每过一秒就会加深一次。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扎染的过程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劝学》一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与蓝就在时间的加持下转换,最终的作品也在时间与温度的烹煮下展现眼前。
与时变,与俗化,薪火相传,熠熠生辉
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革新。与时俱进的创新令古老的非遗手艺焕发生机,也令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充满活力。
科技赋予文化新生,仍记王佩瑜不破不立,做最娱乐化的京剧人。随着各种艺术形式、娱乐方式纷纷崛起,传统京剧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逐渐式微。京剧行业内的体制、机制弊端也阻碍了其创新发展,对此,王佩瑜深感忧虑,却勇敢地选择做“现代京剧推广人”,力图以创新的方式、渠道、平台,打破现代社会、现代人心的壁垒,让年轻一代感悟京剧之美,传承京剧光华。
对于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刘老师也有许多感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机器逐渐取代了手工,成本在下降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在便利了手工的同时,也对其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刘老师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去传播植物染布的技术,传播自己对这一门手艺的热情。同时在抖音等数字平台上进行传播,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扎染,抱着自己的热情去体验扎染的美妙,助力非遗的传播。
图为刘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搭上数字技术的快车,利用好数字平台与数字技术,推动非遗技术的继承和传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这艘巨轮行稳致远。
 
作者:崔贵珍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