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鸢都凝雅韵,鸢飞挟风鸣

时间:2023-07-28 20:57:00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坚定文化自信,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探查”实践队队员于2023年7月18日去往位于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的十笏园非遗空间,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传承人刘志江先生,了解风筝技艺,探寻潍坊风筝的传承与保护。
赏风筝之美,品鸢都之韵
7月18日下午,实践队员来到了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刘志江先生的工作室。小小一间工作室,摆满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风筝,有面色冷峻的钟馗,有色彩绚丽的蝴蝶,有栩栩如生的老鹰,也有象征中国传统故事的梁祝等,一只轻薄的风筝,可以做到如此活灵活现,甚至可以讲述一个故事,无不令人赞叹这项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
刘先生是潍坊风筝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他向队员们介绍说,风筝是潍坊的标志与特色,潍坊制作风筝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筝是普及山东的一种玩具,古时叫纸鸢,历史中更有许多文人将风筝写入诗作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等,可见风筝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如今,风筝更是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是平时所见的风筝都是工业制作,批量生产,真正懂得传统风筝技艺却是少之又少,谈及此,刘先生表示出深深的担忧和遗憾。

习风筝技艺,赞工匠之魂
风筝制作需要经过“扎”,“绘”,“糊”三步,“扎”就是用竹子制作风筝的骨架,“绘”就是绘制出风筝的图样,“糊”就是将绘好的图样糊到骨架上。实践队员也亲身体验了风筝的制作中“绘”的一步。工作人员为队员们提供了“十蝠”的图样,所谓“十蝠”,就是在一只燕子的身体上藏着十只蝙蝠的图样,“蝠”通“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图样。
据刘先生说,真正的风筝技艺十分复杂,他拿地上的一只龙头举例,这一只龙头的骨架就需要一百七十多根竹条编扎,而墙上挂着的栩栩如生的老鹰风筝,只绘图就花了四五天的时间。一只风筝的制作周期可长达七八天,这既考验制作者的技艺,更考验制作者的心境。如今传统风筝技艺因为制作周期长且不可批量生产,早已退出大众的市场,只有少数懂艺术的人买来珍藏,失去了利益条件,想要传承这门技艺的人便越来越少,只有真正热爱且淡泊名利的人敢于去传承,致力于风筝技艺的延续。

注新鲜血液,愿非遗长存
风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潍坊市在1989年就建立了潍坊风筝博物馆,让人们可以观赏风筝,体验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底蕴。每年4月初,潍坊市都会举行国际风筝会,让风筝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此之外,信息媒体也为风筝传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开办线上讲座,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风筝的历史,学习如何制作风筝;文旅节目、宣传视频,使国内外的人都能见证风筝的魅力。风筝自身也进行了创新,由燕子、蝴蝶、蜈蚣等传统形象,逐渐扩展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形象,动漫人物、汽车、恐龙等,吸引更多的人热爱风筝,风筝彻底融入大众生活。
但是,对于真正的传统风筝技艺来说,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刘先生说,真正掌握这门技艺的人很少,如繁复的龙头,整个潍坊会扎的不超过五人。曾经,潍坊为传承风筝技艺,创建过风筝技校,刘先生就是第一批学生,但由于传统风筝技艺耗时耗力,无法批量生产,对于大众来说,相较于精美但数量少,价格贵的传统技艺风筝,批量生产的商品风筝更能符合人们的需求,因此风筝的发展前途不是很好,以至于这所风筝技校后来便解散了。如今,更多的人注重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刘先生在河北廊坊所教授的风筝专业的学生,问他最多的也是这门技艺的收入,但这些注重收入的人往往会被刘老师拒之门外。真心愿意学的人少,想学的找不到途径,想教的找不到徒弟,这是如今传统风筝技艺最严峻的问题。想要传承保护这门手艺,必须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物欲横流当下,愿意传承发展这类传统手艺的年轻人很少,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下,发达的信息媒体为非遗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巨大的途径和机遇。对于风筝技艺的传承问题,实践队认为,传承人可以建立一些网络平台或电视节目,传播风筝文化,提高知名度,让真心想要传承这门技艺的青年人可以找到途径,让想教和想学的人不再错过。另外,政府也可以提供优惠政策,为传承人创造更多出路和机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青年人通过这些途径,愿意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潘宇琦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