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西南石油大学三下乡:传承非遗文化经典,保护华夏民族瑰宝

时间:2023-09-07 22:18:13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的世界名片,华夏五千年因为有着灿若星河的文化成就而熠熠生辉。每一项非遗,都是先辈留给我们浪漫而厚重的礼物,守护非遗,就是在守护这个民族的魂。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是彝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述和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刺绣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审美价值。长期以来,彝族刺绣(凉山彝族刺绣)主要以家庭式自产自足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加上遭到现代机绣的冲击,会彝族刺绣的绣娘们越来越少,彝族刺绣文化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我队开展“寻根彝绣”社会实践活动,秉持学习与宣传非遗文化的理念,以保护华夏民族瑰宝为目的,前往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为非遗传承注入一份青春力量。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华夏民族的瑰宝,2023年6月25日至6月29日,西南石油大学“寻根彝绣” 非遗宣传保护团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彝针彝线专业刺绣合作社了解彝绣知识。
  我们本次三下乡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去往位于甘洛县的“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它是四川省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阿西巫之莫,是我省彝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全国刺绣大赛铜奖获得者、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和产业带头人。多年来在当地培训、引导带动绣娘4300多人次。近年来,她不断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各地考察学习访问的过程中认识和学习到“互联网+农业产业化”是目前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重要突破,经过反复思考她先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及专业合作社,并且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建立合作社+建立利益分配长效机制+就业扶贫”的产业+就业双融合的扶贫模式。


图为彝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认阿西巫之莫  

图为甘洛县彝针彝线刺绣专业合作社大体外观

图为团队队员在听当地绣娘讲述彝绣的历史和故事

图为团队队员向当地绣娘学习彝绣的技术并尝试绣出简单的图案

图为队员们与绣娘共同完成的简单彝绣图案

  历经社会之磨砺,成祖国未来之栋梁。为期七天的志愿服务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发展,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非遗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手艺;利用互联网平台,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非遗”活起来,走进、贴近群众的生活,把先辈们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中华文化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由基本的衣食住行转向于对精神文化等的追求,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抓住此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成立了非遗宣传保护团,对凉山彝绣进行学习和宣传,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在实践中,我们会做到以下几点: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我们会通过当地的彝族社区机构或旅游接待中心,与当地的彝族手工艺人建立联系。到达实践地点后,通过参观当地非遗村落、展览、传统村庄、手工品制作过程等,了解和学习当地彝族刺绣的特点、文化及其传承方式。经过参观后,我们开始开展刺绣教学活动,通过与当地社区或乡村村社等联系,团队成员可以组织学习并传播刺绣的知识和技能,在队员学习的同时也邀请外地的游客学习刺绣技能,提高对刺绣文化的理解。学习了刺绣相关技能后,我们可以联合当地居民组织举办刺绣比赛,邀请当地刺绣艺人和刺绣爱好者参加刺绣设计大赛。通过大赛推广,促进当地刺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激发大家对于彝族刺绣的热爱。设计具有“文创”特色的文化项目,我们可以与当地刺绣手工艺人一同设计刺绣文化项目,包括文创类手工艺品的生产与销售、线上线下宣传和推广等。通过为当地非遗手工作坊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购买力和偏好,在探索宣传策略的同时,根据市场定位,重点推荐刺绣手工艺品,向社会推广凉山的彝族刺绣非遗文化。最后,在实践活动尾声,我们会进行非遗刺绣文化展览活动,同时兼以线上的方式进行宣传,包括抖音,快手等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向外界展现当地彝族刺绣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作者:陈亿铭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