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精神薪火相传——河海大学学生参观打渔张引黄闸,感悟人水和谐
时间:2025-02-22 13:54:58 关注:
近日,河海大学江河联袂•百十承志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开展以“江河联袂•百十承志”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作为新中国首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打渔张引黄闸不仅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更承载着黄河治理的历史记忆与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
探访历史地标:闸体结构与文化底蕴交融
实践团队首先参观了打渔张引黄闸的主体闸室。这座始建于1956年的水闸,全长89.6米,共12孔,设计引水流量达120立方米/秒,是黄河干流最末一级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6。闸体上方“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的题字由新中国首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笔书写,其豪迈的书法风格与工程的历史厚重感相得益彰,成为黄河文化遗产的鲜活象征。
通过现场讲解了解到,打渔张引黄闸在运行数十年后曾面临结构老化和病险问题。近年来,通过除险加固工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闸室应力进行精准计算,并结合改建与迁移方案的比选研究,最终确保了闸体稳定性与功能延
续性。
科技赋能水利:从传统工程到智慧治理
在闸体控制室,团队成员深入学习了打渔张引黄闸的现代运行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设备,黄河水流量、泥沙含量等数据得以动态调控,既保障了胶东调水与引黄济青工程的供水需求,又实现了灌区200万亩耕地的精准灌溉26。带队教授指出:“打渔张工程体现了从‘除害’到‘兴利’的治水理念转变,其技术经验为同类水利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实践团队还结合近年来的生态保护趋势,探讨了打渔张森林公园的建设成果。园区以引黄闸为核心,融合防浪林、湿地景观与黄河文化展示,打造了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3.2%,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结语
打渔张引黄闸的沧桑巨变,映射出中国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功能到多元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河海大学师生通过实地探访,不仅深化了对黄河治理的理解,更坚定了“兴水利、惠民生”的使命传承。未来,这座矗立于黄河岸边的“水利丰碑”,将继续见证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书写新时代的治黄篇章
作者:谢咏彤 来源: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