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江河为证,百十承志——我的南水北调实践感悟

时间:2025-02-22 13:55:35 关注:
江河为证,百十承志——我的南水北调实践感悟 
 
站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江都水利枢纽前,初春的寒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汽扑面而来。巨大的泵站机组轰鸣声如脉搏般震颤,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仅是钢筋水泥铸就的超级工程,更是一代代水利人以江河为纸、以青春为墨书写的壮阔史诗。作为河海大学“江河联袂·百十承志”实践团的一员,这场实践于我而言,是一次叩问初心的精神返乡。 
 
江河不语,却教我读懂“水利人”的重量 
在调度控制中心的大屏上,密如蛛网的蓝色水网闪烁着实时数据。工程师轻点鼠标,千里之外的闸门便应声启闭,长江水跨越山川奔赴北方。我曾以为科技赋能的现代水利早已褪去“人”的痕迹,直到听见工程师王振华指着泵站上一道细微裂缝说:“这是2003年寒潮留下的‘勋章’,当时全站人用体温护住核心设备,三天三夜没合眼。” 
原来,再精密的数据模型背后,依然需要水利人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堤岸,用双手感知每一度水温。那些被岁月磨出老茧的手掌、被江风刻下皱纹的脸庞,才是水利工程最坚固的“地基”。 
 
校友一席话,照见百十河海魂 
采访张立伟学长时,他办公桌上泛黄的工程图纸让我心头一震——图纸右下角“河海大学水工结构教研室”的红色印章清晰如昨。这位参与南水北调设计二十载的工程师,谈起母校时眼中仍闪着少年般的光:“当年老师带我们在长江边测流速,说‘水利人要看水不是水’。如今我才懂,我们读的是江河的脾性,谋的是苍生的福祉。” 
他特意翻开手机相册,展示一张1997年河海师生在黄河小浪底实习的老照片。泛黄影像中,一群年轻人站在泥浆飞溅的工地上,笑容灿烂如阳。时空在此刻重叠:从张謇先生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导淮利民”的誓言,到今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的世纪穿越,河海人的身影始终与民族治水史同频共振。 
 
一滴水的旅程,映照青春的方向 
实践最后一天,我们将取自南水北调源头的水样注入试管。试剂渐变的天青色中,忽然想起张学长的话:“你们知道吗?这滴水到北京需要爬升65米,相当于翻越13层楼。”实验室的日光灯下,试管中的水纹微微荡漾,仿佛倒映着无数水利人的青春:那些在隧洞中弯腰前行的测量员,在控制台前彻夜值守的调度员,在荒野间风餐露宿的勘探者…… 
作为水利专业的学子,我曾困惑于“择一业终一生”的价值。但当听到南水北调工程已让华北3000万亩干裂的土地重获新生,当触摸到泵站机组上传承三代的检修工具,我突然懂得:水利人的浪漫,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让每一滴水都找到生命的归途。 
 
后记:成为江河的续写者 
返校途中,暮色中的长江宛如鎏金的绸带。耳机里循环播放着采访录音,张学长那句“水利人要替山河说话”在江涛声中愈发清晰。110年前,河海先贤在民族危难中开启治水兴邦的征途;110年后,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我们接过的不只是测绘仪与计算书,更是一份“以水为媒,经世济民”的文明嘱托。 
此刻,我郑重写下这份感悟:愿做一滴跃动的浪花,融入祖国江河奔涌的洪流;愿以青春为舟,在百十河海的精神长河中,划向更壮阔的远方。 
 
作者:刘沁原 来源:河海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