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活动背景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号召,河海大学依托“源泉工程”品牌社会实践项目,持续开展“学子母校行”招生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在校大学生重返高中母校的实践形式,搭建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沟通桥梁,传递河海精神、展现学科特色,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河海大学,作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始终秉持“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河海大学在水利、环境、海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苏省射阳中学作为省首批四星级高中、盐城地区基础教育标杆学校,长期为河海大学输送优秀学子,双方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高度契合。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河海大学进一步深化“源泉工程”内涵,鼓励学生以“朋辈引领”方式,通过真实生动的成长故事、专业细致的政策解读,增强招生宣传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本次活动中,由射阳中学毕业的河海学子组成的“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将充分发挥“过来人”的独特优势,面向母校师生介绍河海大学在水利、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学科实力、科研平台及“双一流”建设成果,同时结合个人在校学习体验和生涯发展收获,展现河海“红专兼备、务实重行”的育人特色。活动不仅为高中学生提供直面高校的窗口,也为河海学子提供反哺母校、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助力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推动招生工作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
第二章 活动简介2.1 活动名称“海滨寻源”小队赴江苏省射阳中学开展源泉工程实践
2.2 活动时间2025年1月21日-2025年1月22日
2.3 活动地点江苏省射阳中学
2.4 活动参与人员(附录 图4)胡佳妮、王鑫、汤其国、吴羽菲、徐一杰
2.5 活动内容
- 向母校师生汇报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生活体会及感悟,并向高中学子们分享高中学习经验。
- 通过PPT、宣传视频、海报等方式向高中学子介绍河海大学,加深高中学子们对于河海大学的了解。
- 设置答疑环节,面对面解答高中学子对于大学的困惑。
- 建立微信群、QQ交流群,线上解答学生及家长关于报考河海大学的困惑。
第三章 活动目的3.1 深化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此次回访江苏省射阳中学,可以进一步加深两校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走班宣讲以及与高中老师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双方在学术资源、教育资源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共享,为江苏省射阳中学的师生提供更多了解河海大学、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同时也为河海大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奠定坚实基础。
3.2 展示实践成果,激发学术兴趣“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涵盖了机器人工程、会计学、工程管理、经济学等专业,是一支富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团队。实践团将在活动中全面展示其专业认知、专业培养方案、未来就业方向以及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分享,激发江苏省射阳中学学子对这些领域的学术兴趣与好奇心,引导他们关注国家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3.3 传递招生信息,吸引优秀学子此次源泉工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江苏省射阳中学的师生传递河海大学最新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及奖学金体系等信息。我们通过讲解招生PPT、发放报纸、制作海报和建立线上群聊,详细介绍河海大学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及校园文化,吸引更多有志于水利、环境、海洋等学科的优秀学子报考河海大学,共同为国家的水利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4 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我们将通过建立招生微信群和QQ群,为师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鼓励更多江苏省射阳中学的学子了解河海大学。通过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帮助射阳中学的师生更好地了解河海大学的教学与研究环境,还能够促进双方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回到江苏省射阳中学进行招生宣传活动,通过深化校际合作、展示实践成果、传递招生信息及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为江苏省射阳中学的师生提供更多了解河海大学、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同时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加入河海大家庭,共同为国家的水利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章 活动意义4.1高校层面:提升影响力,彰显育人担当4.1.1传播优势通过多媒体展示、学长案例分享等形式,立体呈现河海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成就、特色专业(如水利、环境等国家重点学科)及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水利摇篮的认知标签。
4.1.2促进认同以校史长廊、张闻天班、五四红旗班等红色资源彰显思政育人特色,通过河海精神宣讲深化情感共鸣,在长三角地区基础教育领域扩大美誉度。
4.1.3战略布局针对江苏新高考改革,为江苏省射阳中学等省级示范高中定制宣讲方案,建立持续跟踪机制,吸引综合素质突出的学子报考。
4.2中学层面:构建衔接通道,赋能生涯教育4.2.1升学指导体系化“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涵盖了机器人工程、会计学、工程管理、经济学等专业,学长学姐通过自身的经历,为学弟学妹选择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
4.2.2榜样引领常态化建立线上群聊,邀请河海大学优秀的学长学姐进群,解答学弟学妹们有关录取分数线、专业选择以及校园生活等疑惑,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河海大学。
4.3实践主体:淬炼青年担当,传承河海基因4.3.1实践育人显实效实践团通过活动策划、公众演讲、新媒体运营等全流程参与,显著提升组织协调核心素养,获多家网络媒体的报道。
4.3.2文化反哺育情怀“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成员均毕业于江苏省射阳中学,以过来人视角讲述个人成长故事,用乡音乡情增强说服力,如水利专业学生结合家乡射阳河治理案例阐释专业价值,激发学弟学妹的家国情怀。
4.4社会价值: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国家战略此次源泉工程活动实现了高校招生与学生成长、中学需求与社会关切的同频共振,既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创新实践,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改革、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动注脚。通过持续优化活动载体,将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为双一流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第五章 活动准备5.1前期准备5.1.1与高中学校取得联系活动开始前,我们主动联系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分管校长:徐昌富副校长,约定好宣讲时间为1月21日,地点为高三(20)班,徐校长对我们要来宣讲表示热烈欢迎。然后我们与20班班主任刘春宏老师联系,最终确定好了与其他高校在高三年级家长会结束之后进班依次宣讲。
5.1.2物资及宣传内容准备(附录 图1)我们领取了纸质物资:河海大学2024年招生专刊报纸、定制支架签字笔、定制文件袋、船票、宣传卡片;电子物料:河海大学2024年宣讲PPT、河海大学2024年宣传视频、河海大学毕业生升学&就业去向表、江苏省2024年宣传折页、招生专刊报纸。
在线下讨论过程中,成员们积极讨论此次线下宣讲的预期效果,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出宣讲注意点和改进措施。
5.2任务分工5.2.1时间线(附录 图2)用脑图的形式将宣讲任务分成若干个小阶段,明确每一阶段的完成时间点。列出每一阶段的注意事项。当在规定时间之前没有跟上预定进度时,应该及时预警。
5.2.2任务认领(附录 图3)本次实践开始前,我们团队首先通过线上聊天,确定了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然后通过线下见面,再次明晰各自的任务。其中胡佳妮负责简讯、答辩以及推进工作;吴羽菲负责新闻稿、总结稿和推文的制作;汤其国负责主要宣讲任务及PPT的制作;徐一杰负责活动照片的收集和网络视频平台的运作;王鑫负责答疑群聊的管理工作以及数据收集整理。
第六章 正式活动6.1线下宣讲(走班)(附录 图5-11)实践团成员来到高三年级,以走班宣讲的形式展开分享。实践团首先在班级播放了河海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视频——《看见》。同学们对河海大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未来大学生活充满了向往。接下来,实践团通过宣讲PPT全面介绍了河海大学的百年校史、办学特色、招生专业以及校园环境等信息。通过丰富的图文展示,同学们对河海大学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宣讲环节结束后,团队成员向同学们发放学校文创,同时积极与同学们互动,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样的交流不仅拉近了实践团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也有助于同学们解决大学选择与报考过程中的疑虑,不少同学表达了自己对河海大学的向往,表示自己将珍惜剩下的高中时光,为考上理想学府不懈努力。
6.2线上宣讲6.2.1制作原创海报(附录 图12/13)实践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意与才华,精心制作了原创主题海报,向广大网友全面展示河海大学的独特魅力与卓越风采。
6.2.2热门视频平台推广(附录 图14)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在抖音、bilibili、小红书等热门平台发布动态、参与话题讨论、与网友互动等方式,积极推广视频等作品,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点赞。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些视频与海报让他们对河海大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水利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2.3微信、QQ群聊答疑(附录 图15)实践团成员还建立了QQ与微信群,不仅详细解读河海大学最新的招生简章、录取规则、专业设置等;分享校园环境、宿舍条件、食堂美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还搭建一个开放、互动、高效的交流平台,让每一位有志于加入河海大家庭的同学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6.3感念师恩(附录 图16/17)实践团回到母校,拜访高中时期的数学老师——徐昌富老师和政治老师——刘春宏老师。实践团成员向他们讲述半年以来的大学时光。从河海校园的衣食住行到校外的探索娱乐,从专业课堂的交流学习到课余生活的多彩丰富。在交谈过程中,团队成员介绍了各自的学习与生活近况,分享了自己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方面的经历,也谈及自己在志愿服务、校内活动方面获得的独特感悟与精彩体验。此外,徐老师以其优秀学生的事迹勉励实践团成员要始终保持勤奋和努力,不要妄自菲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通过与两位老师的交流,实践团成员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向目标奋进的决心。
第七章 活动总结及宣传工作7.1活动总结7.1.1第一次总结会议(附录 图18)在2月9日,实践团成员开展了第一次总结会议,此次会议是在我们基本完成宣讲任务,第一次推文制作完成后开展的。会议上我们总结了已有成果,反思不足,得出我们要继续加大宣讲力度的结果。
7.1.2第二次总结会议(附录 图19)在2月14日,实践团成员开展了第二次总结会议。此次会议从更高维度上反思了活动的不同环节。每个人分享了自己认为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展望。至此,活动圆满结束。
7.2多渠道宣发7.2.1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公众号(附录 图20)7.2.2河海大学本科招办公众号(附录 图21) 7.2.3江苏教育新闻网(附录 图22) 7.2.4多彩大学生网(附录 图23)7.2.5大学生之声网站(附录 图24) 第八章 活动展望8.1存在不足在回顾河海大学“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回到江苏省射阳中学进行招生宣传的活动时,尽管活动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8.1.1目标受众了解不足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实践团可能未能充分深入了解江苏省射阳中学学生的具体需求和期望。这可能导致宣传内容与学生的关注点不完全匹配,降低了信息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8.1.2宣传内容缺乏深度尽管实践团可能介绍了河海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现状以及专业特色,但可能未能深入挖掘和展示学校的独特魅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对于学校所在地的环境和历史介绍也可能不够充分,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8.1.3 反馈机制缺失一个有效的宣传活动应该建立适当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以了解活动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然而,实践团队未能设立明确的评估指标和反馈渠道,很难准确衡量宣传活动的实际效果,也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8.2目标期望河海大学“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回到江苏省射阳中学进行招生宣传活动的目标期望是多方面的,旨在提升河海大学的品牌认知度、促进招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校际合作以及提升团队能力。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期望,将为河海大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同时促进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8.2.1提升知名度实践团希望通过此次源泉工程活动,让江苏省射阳中学的学生及教师对河海大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河海大学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重点介绍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特色专业,以及这些专业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和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这些专业的兴趣。
8.2.2促进招生交流实践团通过与射阳中学师生的面对面交流,建立直接、有效的沟通渠道,解答学生关于招生政策、专业设置、校园生活等方面的疑问。此外,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咨询等方式,收集有意向报考河海大学的学生信息,为后续招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8.2.3激发学习动力实践团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河海大学的校园环境、学术氛围、社团活动等,让高三学子对未来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同时,邀请河海大学的优秀校友或在校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成长故事和职业规划,激励母校的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
8.3改进措施针对河海大学“海滨寻源——射中源泉工程”实践团回母校宣讲存在的3个问题:目标受众了解不足、宣讲内容缺乏深度、反馈机制缺失,实践团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8.3.1深入调研分析分析往年射阳中学学生的升学情况,特别是报考河海大学的学生特点,以便更精准地定位目标受众。根据调研结果,设计符合江苏省射阳中学学生特点的招生宣传材料,如宣传册、海报和视频等,借此强调河海大学的专业特色、师资力量、校园文化以及与江苏省射阳中学相关的成功案例。
8.3.2丰富宣传内容在宣传材料中增加河海大学的历史沿革、科研成就、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展现学校的综合实力。详细介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实习机会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
8.3.3建立反馈渠道在宣传活动中设置反馈表或在线问卷,收集学生对招生宣传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布团队的联系方式,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和建议。建立线上群聊,方便解答高三学生关于报考河海大学的疑惑。
8.3.4定期分析总结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定期分析和总结,找出宣传活动的亮点和不足。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宣传策略和内容,确保宣传效果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