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手机依赖、焦虑、抑郁?!快来看看你中招了嘛

时间:2024-03-02 15:02:09 关注:
手机依赖、焦虑、抑郁?!快来看看你中招了嘛
1、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唤醒手机屏幕
2、夜半时分,手捧手机的你难以入眠
3、手机电量将耗尽时,你不禁心急如焚
4、没带手机的你魂不守舍
5、频繁查看手机,害怕漏掉消息
6、学习三分钟,手机一小时
7、线上社牛,线下社恐
8、家人围坐时,低头玩起手机以上八条你中了几条?

《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指出,患有“手机依赖症”的青年比例为73%,甚至更高,超出人们的想象[1]。你是否是其中的一员呢?
切勿轻视,手机依赖症正威胁着你的心理健康!
  • 专注力分散
走路、上课、吃饭……甚至是上厕所、睡觉,手机总是“贴身”陪护。不妨做个小统计,一天之中你的手机距你3米以上的时间有多长?
当然,可怕的并非“机不离身”,而是控制不住看手机的自己——上课走神看手机,一不留神一节课过去了;期末月的你,复习时拿起手机,朋友圈、抖音、微博……幡然醒悟两小时已经过去了;拖延症晚期,总能玩手机直到“DDL”前几小时,惊慌失措化身“DDL战士”……好像干什么事都专心不起来。
  • 内心焦躁不安
手机成了生活的主导,学习时间越来越少,成绩也跟着下滑,你心里急得团团转;为了缓解这股压力,你又拿起了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试图转移注意力,寻找快乐。震惊!此时的你好像乘上了没有终点的“螺旋下降式”滑梯,放下手机才是逃脱这一闭环的唯一出路。
  • 社交障碍
从前的欢聚时光、游戏互动、聊天畅想正慢慢消逝,人际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面对面不知道说些什么、家庭聚会躲在一旁看手机拒绝社交,网络上活泼开朗的你现实生活中变得拘谨、生疏,判若两人。你仿佛被一个名为“手机”的笼子牢牢困住,逐渐陷入孤独的深渊。
  • 抑郁
研究发现,有手机使用依赖的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存在正向关联[3]。如果上述三种现象已经发生在你的身上,请赶快警惕起来,抑郁可能正在逼近你!
 
已经中招怎么办?别慌,接着往下看。
Part 1.“渐进断瘾疗法”
“这题我会!不就是让我放下手机嘛?但是万一错过什么重要消息怎么办?”这是不是你内心的想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当然想到啦~不妨看看我们的小Tips是否对你有用呐:
减少打扰、定时处理消息——给没有重要消息的娱乐性群聊设置“消息免打扰”,为重要的人或群聊设置特别提示音,告诉家人同学有急事打电话。做好以上三点,你已经可以不用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对于那些没那么紧急或是不太重要的消息,不妨隔一段时间一起查看回复,从而缓解“错失焦虑”的影响,同时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
过有仪式感的生活——手机因其便利性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不妨让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取代手机的部分功能,同时妆点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个简约的电子时钟或手表,学习时看看时间、睡前定个闹钟,时刻感受时间的流逝,也减少了晚上上睡觉时手机放在床边造成的辐射影响(小贴士:手机辐射可引起失眠、脱发等症状哦);再如写日记、记手账,每天找个特定的时间,记录发生的奇闻轶事、培养一个习惯,又或者写写自己的奇思妙想……每天都能收获满满!
搭子来帮忙——上课路上、吃饭时、睡觉前,与其和相隔万里的“网友们”聊天互动,不如和自己的搭子摆摆龙门阵。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我也想说:远友不如近搭子!和搭子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一起放声欢笑,兴许比某音带给你的快乐更多呐。闲暇时叫上你的搭子,City Walk、参与一些社团活动、一起打打球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走出寝室——如果没什么事就去图书馆或自习室坐坐吧,好的氛围也能促使你放下手机,做些有意义的事,找本感兴趣的书、预习温习功课,有周围的同学陪伴也会更有干劲;不想学习也可以去校园里逛一逛,看看校园的风景、偶然发现一只可爱的小动物、逛逛食堂超市,处处都有小确幸。
分离手机和充电器——如果你实在放不下手机,不如主动断绝自己的后路!害怕错过重要消息的你一定不希望手机关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减少手机非必要使用时间,迫使你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Part 2.“抑郁”与“治愈”
“悲伤”or“抑郁”?
此前论述表明,手机依赖现象与抑郁症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面对时不时emo的自己时,你是否担心自己可能已陷入抑郁症的困扰?下面,我们将带领大家区分“悲伤”与“抑郁”。
生活中,我们常将悲伤和抑郁混为一谈,但二者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悲伤是一种暂时的正常情绪反应,可由某件特定的事情而引发,通过哭泣、倾诉等方式缓解。而抑郁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活下去的理由》当中,作者马特.海格形象的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抑郁症”
“‘抑郁症’这个名称不准确,它让我想到打了瘪的车胎,被刺穿了,不能动了,或许去掉焦虑的抑郁症是这样的感觉,但交织着焦虑的抑郁症如诗人梅丽莎.布罗德说:是哪个傻子叫它‘抑郁症’?怎么不叫‘我的胸腔挤满了蝙蝠,而且我看见了一个鬼影’?”
“没人知道这有多难,人们从外边看你只能看见你的身体外形,看见你是原子和分子的统一体,没人能看出你的内心就像经历过宇宙大爆炸一样,自我意识化成了碎片,散落在无边的黑暗宇宙里。”
抑郁症不是“感到有点难过”。而是活力的丧失,感受不到快乐。倘若发现自己长时间处于低落、消极的情绪中,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确定自己的情况,不要因为害怕、羞耻等悲观情绪延误治疗。
 
 
   
 抑郁症“去污名化 ”
“那个人有精神病,快离他远点儿!”
“快走快走,小心被传染。”
“他就是矫情!”
……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心中恐惧的象征。许多声音将抑郁症视为一种“妖魔”,对其患者持有偏见和歧视,许多人将抑郁症患者与“精神病患者”等同起来,认为他们危险、难以理解,甚至避之不及。这种观念使得抑郁症患者在寻求帮助时,面临更大的心理障碍。他们害怕被别人误解,害怕受到歧视,因此选择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不愿伸出求助之手。许多抑郁症患者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认为自己的病“很丢人”,甚至尽力隐藏自己的病情,坚信自己没有得病。曾有记者探访过医院的精神科,发现患者们常常拿到药后第一件事是把药盒丢掉,因为服用精神类药物,让很多人感到“羞耻”。这一系列的外界污名和自我污名,无疑使得抑郁症患者的处境更加艰难。
 
 
   
 事实上,抑郁症并非妖魔,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如同身体疾病一样,抑郁症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情绪低落、失去生活乐趣、精神不振等现象。
抑郁症患者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和关爱,帮助他们走出低谷,重返美好生活。大量的医院和研究院也正在紧密合作,希望给抑郁症治疗带来新的突破。通过研究微表情识别、脑成像大数据联盟、蛋白质质谱、5-羟色胺神经递质、迷走神经研究……等等听上去颇为陌生的技术,给抑郁疾病带来更多治愈的希望。
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人朋友要给予患者关爱和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同时,社会各界也要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消除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包容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超七成青年患有“手机依赖症”[J].新闻记者,2017(03):21.
[2]徐趁丽,陈爽爽.大学生手机依赖症之症状及症因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100-102.DOI:10.16227/j.cnki.tycs.2019.0036.
[3]奚晶晶,周祎,江琳琳等.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健康素养的交互作用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联[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6):105-110.
 
作者:王雨涵 张梦晓 来源:大学生之声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